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语言大师。他以“京味文学”著称,同时开创了话剧民族化先河,因《龙须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茶馆》更被北京人艺奉为演剧典范,奠定了中国话剧美学风格。其作品文风幽默、语言通俗、音韵和谐,在文学、戏剧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代表作还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主要经历
1921年初,在《海外新生》杂志上发表了新诗和他最早的短篇小说《她的失败》。次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小说月报》上陆续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文坛引起不小反响。
1929年,开始创作《小坡的生日》并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发表,陆续完成了四万余字。
次年,完成了《小坡的生日》最后两万字的创作。
1930年7月,被聘为《齐大月刊》编辑。次年创作长篇小说《大明湖》。
1930年至1936年任教期间,其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并出版了《赶集》《樱海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老舍幽默诗文集》。这是其创作生涯的第一个创作高潮。
1936年,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小说《骆驼祥子》,标志着他职业作家生涯的开端。这个时期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
1937年,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
1946年3月,将在战时创作的《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完成连载并出版。在美交流期间,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小说写作与文学翻译上。他完成了《饥荒》(《四世同堂》第三部)和《鼓书艺人》的创作,同时对《饥荒》进行了节译,名为《黄色风暴》,并在美国出版。
1950年8月,发表话剧《赛珍珠》,紧接着又在9月发表话剧《龙须沟》。凭借《龙须沟》,于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赋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50年至1966年期间,创作出了近30部戏剧、200多首新诗和格律诗、一步长篇实纪小说,大量杂文等,这是他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期。
1966年8月24日,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老舍于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主要作品
小说
《老张的哲学》《小坡的生日》《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话剧
《茶馆》《龙须沟》《残雾》《张自忠》等
贡献影响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之后新相声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并且一直影响到了今天相声的发展。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老舍的小说有序和完整的构建了一个艺术上的“北平世界”,同时小说中的小吃、建筑和语言都是现如今挖掘和开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