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以豪放词风开宗立派,突破五代以来词体局限,将诗的题材与境界引入词中,奠定豪放派根基。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以“尚意”书风突破法度束缚;绘画首创士人画理论,主张诗画本一律,以墨竹、枯木展现文人意趣,深刻影响元代文人画发展。
中文名: 苏轼
别号名称: 苏东坡,苏文忠,苏仙,子瞻,东坡
出生日期: 1037年01月08日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眉山
生肖: 牛
去世日期: 1101年08月24日
职业职位: 文学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主要经历
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裔。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嘉祐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翌年二月,三苏重返汴京。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嘉祐六年(1061年),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其对策被评为第三等,称为“百年第一”。随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又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
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1077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在徐州任知州,治洪水。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但被新党利用,引发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1080年),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开始躬耕东坡,作《东坡八首》和《东坡》,建起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元丰四年年(1081年),作《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次年作《醉蓬莱·重九上君猷》。其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元丰七年(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元丰八年(1085年),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改任翰林承旨。不久即元祐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苏轼入京,兼任侍读。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四年(1097年),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