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
12110
赞数:2136
给他点赞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吴兴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其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书法上精于正书、行书、小楷,书风圆转遒丽,创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楷书四大家之一;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倡导师法古人,提出书画同源,主张变革南宋画院旧制,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誉元人冠冕,为元代画坛领袖。其绘画、书法及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细介绍 PROFILE +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吴兴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其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通音律、精鉴赏,书法上精于正书、行书、小楷,书风圆转遒丽,创赵体,与鲜于枢并称鲜赵,楷书四大家之一;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俱工,倡导师法古人,提出书画同源,主张变革南宋画院旧制,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誉元人冠冕,为元代画坛领袖。其绘画、书法及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文名: 赵孟頫
别号名称: 赵孟俯、赵文敏、赵松雪
出生日期: 1254年10月20日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婺州兰溪
出生地: 吴兴
星座: 天秤座
生肖: 虎
去世日期: 1322年07月30日
职业职位: 书法家、画家
主要成就: 创元代新画风、楷书四大家之一

主要经历
宋理宗宝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2日),出生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他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为兵部郎中。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任集贤直学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外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至大二年(1309年),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学提举任期已满,被改授为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尚未赴任,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元仁宗)遣使所召。

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召回京师,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命与其他学士共同撰写祀南郊祝文。

皇庆二年(1313年)六月,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十月,转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

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

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五日,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

至顺三年(1332年),被追赠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主要作品
 书法作品
《胆巴碑》《前后赤壁赋》《汲黯传》《洛神赋》《湖州妙严寺记》《仇锷墓碑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道德经》《杭州福神观记》《俗尘帖》等

 画作
《重江叠嶂图》《鹊华秋色图》《洞庭东山图》《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水村图》《幽篁戴胜图》《浴马图》《人骑图》《调良图》等

人物影响
赵孟頫博学多艺,文学艺术开创一代风气。他兼擅各种绘画,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他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称“作画贵在有古意,如果没有古意,即使再精细也没用”,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时人称赞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纤”及“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赵孟頫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他引晋唐为法鉴,批评南宋险怪霸悍和琐细浓艳之风;不仅如此,作为一位士大夫画家,他还一反北宋以来文人画的墨戏态度,这是十分可贵的。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词条所在榜单
赞 2136 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