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1428年-1500年),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心学奠基者,后世尊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他提出学贵知疑的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对学习与成长的关键作用,渐成岭南学派;其白沙心学打破程朱理学的沉闷僵化,开启明代心学先河,成为宋明理学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他亦为杰出诗人,诗学与创作开创明代性灵诗派,被称不仅是明代思想史上的转折点,亦是诗歌史的转折点。
中文名: 陈献章
别号名称: 陈白沙,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
出生日期: 1428年11月27日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去世日期: 1500年03月09日
职业职位: 思想家、教育家
主要经历
宣德三年(1428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今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沙街道)。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县城读书,受到了新会举人梁益的高度赞扬,同年充邑庠生。
正统十二年(1447年),参加乡试,以第九的成绩中举。
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京参加会试,没有进入殿试,而是名列副榜,获得了进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于是留在京城读书。
景泰二年(1451年),又一次落榜。两次应试受挫后,决心不再走科举之路,转而专心研习理学。
景泰五年(1454年),前往江西临川,拜在当时的理学名家吴与弼的门下学习。
成化二年(1466年),其作品让祭酒邢让惊叹,宣称真儒复出,于是名扬京师。
成化四年(1468年),开门讲学,门人弟子从游者愈众,其思想体系也逐渐形成。
弘治十三年(1500年3月9日),73岁离开人世。
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下诏修陈献章家祠。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神宗下诏追谥“文恭”。
主要作品
《白沙子集》、《白沙诗教解》、《慈元庙碑》、《忍字赞》、《戒色歌》、《戒戏歌》、《戒懒文》等
贡献影响
明朝初期是一个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陈献章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陈献章晚年心学思想体系臻于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陈献章创立的心学思想,不仅开启了明代心学的先河,而且承接程朱理学的影响,又影响着明代中后期哲学家,还在宋代陆九渊心学和明代王阳明心学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陈献章摆脱宋明理学繁琐学风思想的束缚,化繁为简,化约为陆学中养心涵养工夫,离朱入陆,提出以静为主的心学理论,在明代理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标志着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转变,影响广泛。
陈献章所构建的哲学思想体系体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时代特征。其思想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宋明理学自身逻辑发展中重要的一环。陈献章将“心”作为具有本体性质的概念提升到了与“理”相通的地位,使人在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又一次得到了彰显,推动了明代学术风气的转变,对后世的哲学家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陈献章的伦理思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哲学思想自成一派,“江门学派”的创立是其心血所在。他和学生湛若水的“理欲一念”论为古代伦理学向近代转换提供最早理论准备。陈献章的伦理学说既继承宋明理学,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他以自己的行为和学说说明其伦理思想的可操作性,对现代伦理学思想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陈献章不仅培养了众多弟子,造就了一批人才,还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不仅如此,陈献章还以教育正风俗,为岭南这个重商的地区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改变了岭南地区的学术文化风气。